一家生產男裝面料的紡織企業的負責人王總說:2020年的行情延續下來,到了10月份終于有點做生意的樣子了,庫存也從最高時候的700萬米降到了300萬米,松了一大口氣。 但是11月開始,新的訂單又接不到了,庫存又慢慢累積到了450萬米。11月底,如果新的單子不來,老的單子做完了,工廠計劃把織機關停1/3。王總的打算并不是個例,在走訪過程中,因為庫存增加,表現出未來降開工意愿的紡織企業并不在少數。 就像王總說的,進入11月以后,市場接到的訂單數量開始大量的下滑,而這主要是因為海外疫情的影響。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盧格19日在此間召開線上新聞發布會時表示,過去14天,超過80%的歐洲國家每10萬居民中新增病例超過100例,近三分之一的歐洲國家每10萬居民中新增病例超過700例。同期,歐洲地區新增新冠死亡病例超過29000例,環比增加了18%。 正是這樣嚴重的疫情,導致歐洲部分國家開始二次封城,而美國的疫情同樣不容小覷。 一位主做歐美訂單的紡織外貿商表示,現在接的訂單都是一些小單,往年大單都是沃爾瑪、家樂福、Costco這樣的大型超市或者ZARA、H&M這樣的大型品牌才會下大單。 但是因為疫情影響,這些決定市場走勢的超市、品牌現階段并沒有下大單的想法,甚至在歐洲封城的消息傳出后還取消了一部分訂單。 時隔一個月,“雙11”余溫已過! 前期,在“雙11備貨季”的炒作下,從服裝到面料到織造整個產業鏈都步入了市場高峰期,市場迎來了一波爆發式增長,不少織造老板表示銷量處于全年的最高值,隨著對羽絨服、棉服等防寒服里面料需求的升溫,廠家再次清掉一批庫存,緩解了生產壓力,江浙地區坯布庫存也應聲下降。 時隔一個月,這波熱潮已然褪去。11月中旬,坯布市場再次出現了累庫存、降開工的趨勢。 據監測的數據顯示,由于市場新單成交依舊清淡,前期訂單較好的工廠排單至12月,較少的則在11月下旬,內銷出貨速度繼續放緩,外銷訂單也受到疫情、匯率、海運費等多重壓力,市場好轉緩慢,因此有個別廠家已經將負荷下降1成左右,不過好在10月緩解了大部分生產企業的庫存壓力,因此廠家多愿意高負荷運作。 由于內需和外貿市場均未釋放較大的需求動力,終端客戶下單謹慎,常規產品產能過剩矛盾突出,因此庫存穩中有升,截至20日,坯布庫存上升至41天,環比上升了1-2天。 織造采購謹慎 染廠打樣多,實單少 另外隨著“雙十一”消費節的結束,終端織造市場開始逐步進入淡季,而海外圣誕訂單不復往年“火爆”景象,則進一步削弱了終端市場表現。而這樣的情況下,織造企業對購買滌絲自然就沒有11月初的時候那樣積極了。 市場打樣增多,明年訂單或有望回暖 業內有句老話“今年是最差的一年”,到了明年發現,市場比上一年更差,但大家照樣每一年都堅強的走了過來,市場最痛苦的時候,也許就是機會要來的時候,執著、堅守、蛻變、永遠是紡織同仁的主題。 時代在變,固守的傳統模式不變,死是早晚的事。而模式改變的前提是,思維要變,要敢于打破固有的認知,只有越早看到這點,才有可能站在有利的位置。 不至于等到危機來臨之時不知所措,亦或是只能親眼看著自己的“孩子”慢慢死去。 隨著近來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和市場趨于飽和,競爭日趨激烈,紡織行業目前已經到了一個彷徨焦慮的十字路口,但是困境與機會并存,紡織行業需要質變型的突破,快速的綜合轉型,才能適應“優勝劣汰”的市場規則。 來源:紡織面料平臺 |